close

這篇文章一樣是引用自《成功的女孩懂得放手》這本書。

我記得我以前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,職場上的女生可以分成三種:

第一種是只想靠男人養,工作對她們來說只是打發時間用的。

第二種是能力不輸男人,婚姻對她們來說是可有可無。

第三種是比較矛盾的,一方面認同女生可以獨立自主,但是另一方面又想靠男人養。

如果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是女生,你希望成為哪一種人?

 

如果你想要找一份有發展性的工作,而你又是初出社會的人,我會建議你要先了解你想要從事的產業。

有些行業雖然看似歷久不衰,但是...經濟環境大概每10年就會有一波變化(如果從占星學的觀點來看的話,3年會有一個小變動,7年會有一個大變動),看似歷久不衰的行業也會有面對轉型的壓力。

不知道這幾年你有沒有在注意這種議題:因為AI(人工智慧)崛起,所以有些工作可能會在2025年左右就不再需要人力。但是山達基教的創始人–賀伯特先生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:很多社會問題都是高失業率造成的。所以2025年之後,社會會不會更亂?我們不知道。

與其一直擔心會不會面臨被淘汰的壓力,不如保持開放的心態面對每一個機會。在你父母那個年代,一份工作養你一輩子是有可能的,但是在現在,不要期待一間公司可以養你一輩子。現在連公職都不見得穩定呢。

在正文的最後,我會分享我對保險業的觀察。

 

【正文開始】

追逐夕陽終將面對黑暗的來臨,親愛的,讓我們勇於求變,攜手迎向璀璨的朝陽。

 

光鮮亮麗,不代表有前景

和所有大學唸傳播科系的學生一樣,小琳最大的志願是進入電視台,當一名新聞記者,並希望最後能坐上主播台,成為氣質出眾又知性的主播。畢業後在傳播公司工作了一年多,小琳終於如願應徵進入某電視台,當了記者。

 

夢想實現的時刻,也是夢醒時分

首先,她必須在每天早上七點左右到公司,先看遍各家報紙了解社會發生的大小事,然後在八點整開會,接受長官指派採訪任務,接著搭配攝影記者在外面東奔西跑採訪各種新聞後,每天傍晚再趕回公司剪帶子,下班都已經超過八點,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。

 

紙醉金迷中載浮載沉

一開始只是小記者的小琳,每天的生活重心除了忙著完成長官交代的各種採訪工作,及學習如何寫出簡潔的電視新聞稿外,還要學習如何化妝,最重要的是,用有限的薪水添購各種行頭,因為電視台記者一個比一個打扮得更亮麗,從髮型、服裝到全身的衣著及鞋子,都不能馬虎。

過了兩年的電視台記者生活,小琳從一個菜鳥變成稍微資深的記者,但她漸漸發現,這個行業並沒有想像的精采與迷人。

 

現實的都市叢林生存肉搏戰

事實上,電視台的人事紛爭很嚴重,為了爭取長官厚愛,可以被指派採訪重要的新聞,同事之間人人求表現,幾乎沒有情誼可言。小琳發現,她當主播的夢想遙不可及,因為她根本沒有所謂的「後台」可以撐腰,雖然她容貌清秀,但電視新聞圈長得漂亮的記者多的是,根本輪不到她獲得長官的青睞。

 

真實的可悲人生

更氣餒的是,小琳完全存不到錢,電視媒體圈的薪水並沒有想像中的高,以她一個月三萬多元的薪水,扣除交通食宿,剩下的錢幾乎都花在治裝上,因為在這個講究門面的行業中,如果不穿體面一點,就會先矮了一截。小琳像其他人一樣,努力存錢買了名牌包,穿百貨公司的衣服,但結果是,工作了兩年,她的存款空空如也。

看任何一個行業,不要只是看表面,要仔細研究這個行業的前景,還有這個行業能帶給你什麼樣的未來。

 

不可不知那光鮮亮麗背後的秘辛

了解到在同一家電視台工作加薪的幅度很小,小琳像其他人一樣,在第三年也跳槽到其它電視台,藉此獲得高一點的薪水。但忙碌的工作依然,成就感卻越來越低,因為國內新聞台為了搶食廣告大餅,有越來越多置入性行銷的新聞,也就是收取廠商的廣告費後,以新聞形式替廠商的產品打廣告。

 

驟變的產業潮流

小琳終於了解,台灣的有線新聞台密度太高,在有限的廣告市場裡搶奪資源,幾乎每一家有線新聞台都在虧錢,而且這個行業市場商機有限,不管怎麼跳槽,都是在沒有前景的圈圈裡打轉。

再加上在新聞台虧錢的情況下,各公司給新進記者的薪水越來越低,到最後,一個新進記者的月薪甚至只有兩萬多元。然而搶著擠進新聞台的年輕人依然很多,尤其是那些初出校門的年輕妹妹,為了可以拿著麥克風在電視螢幕前出現的亮麗光采形象,並不在乎薪水的多寡。

 

我的未來在哪裡?

小琳看著那些年輕的女孩和她當年一樣,帶著充滿期待的心情進入電視新聞圈,但可能幾年後也和她一樣,每天過著忙碌的生活,戶頭裡的存款沒有增加,且重點是根本看不到未來的前景在哪裡。

 

勇敢面對,勇於改變

雖然從頭開始,但甜美的果實就在前方

在平面媒體紛紛倒閉或裁員後,某家新聞台也因資金缺乏,展開裁員作業,此時,小琳終於下定決心離開這個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,但實際上沒有前途也沒有升遷機會的行業。因為不管是平面或是電子媒體,實際上已是黃昏產業,不可能再有過去的榮景了。

 

理性清晰,看清錢途

小琳毅然離開了電視新聞圈,到外貿協會上課,為轉業做準備,經過幾個月沒有收入的空窗期,她進入一家國內知明的會計師事務所,從公關專員開始做起,雖然月薪比她在電視台的薪水低,她也必須擺脫記者的架子,以超低的姿態在這家大公司從頭學習,從頭開始。

但是這個賺錢的會計師事務所,光是年終獎金就比以前因為虧錢而年終少得可憐的電視台豐厚很多,而且升遷管道與福利都比較好。經過兩年,小琳升了副理,她了解,當初毅然離開那個沒落的行業,是正確的選擇。

 

 

新聞媒體圈的生態我不熟,但是...我覺得某種程度上,保險業也算是夕陽產業。

如果你是完全沒有接觸過保險業的求職者,你覺得保險業務員是一個怎樣的職業?

要一直跟人鞠躬哈腰,即使面對不喜歡的人,也要把個人的喜惡放在一邊?

都沒有自己的時間,連假日也要工作?

太佛心的人會賺不到錢,所以要成功就一定要把自己的良心丟掉?

 

其實...在我還沒有接觸到保險業的時候,我的想法的確就是上面寫的這些。

但是後來有一次面試的時候,我的想法開始改變了。

當初面試我的主管是一位女襄理和一位男主任。當時那位襄理一直想要讓我卸下心防,她說那位主任本來是比較「工程師性格」的人,但是做了保險之後,他變得比較活潑了。我記得那次面試聊了一個小時多吧,但是我後來沒接受這工作的原因是:他們很明白地告訴我,他們是要找業務。

雖然我不想做業務,但是我一直很相信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。比起跟思考模式很負面的人相處,我寧願獨處,可是跟正面的人相處,聽起來又比獨處好。

我記得那時候是2012年的12月吧。後來在2013年1月,我在PTT上收到一封站內信。我一看到對方服務的公司,就忍不住抱怨:我之前去他們公司面試過很多次,但是沒有一次有收到通知(因為他們在面試結束的時候都會說:如果當天沒收到簡訊就是不錄取)。我是真的很想去大公司工作,所以我當時是問對方:我不想做業務,哪個職缺比較容易錄取?對方建議我:培訓幹部比較容易被錄取,因為行政不一定有缺。

我還記得面試的前一個晚上,我作了一個夢。在那之前我曾經誤入一間不正派經營的公司,起初是我家人不相信那間公司,但是我家人本來就是那種活在自己的象牙塔、不願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的人,所以我不把他們的擔心當一回事。後來是有朋友傳了一個論壇的討論串給我看,我才發現那間公司真的不正派。原本是要受訓三天,但是第三天我就不去受訓,而且故意把手機設成飛航模式,不讓任何人打電話進來。我把飛航模式關閉之後發現...不意外,對方真的有打電話來。至於我在面試前一晚夢到什麼?我夢到當初帶我的那個主管傳訊息來罵我。醒來之後我整個人充滿信心,我覺得這一次一定會錄取,所以面試結束之後,我一個人在咖啡廳邊喝飲料邊看小說,等他們傳簡訊來。結果他們真的傳簡訊來了。

錄取之後還要受訓兩天,在這兩天的過程...雖然講師還是跟前一間公司一樣一直在說大夢,但是有一位女主管分享說:她年輕的時候曾經愛上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,對方還害她負債500多萬,差一點就要去做酒店了。如果她可以用不出賣自己的尊嚴的方式還債,我相信我也可以吧?(更不用說我不覺得我有什麼姿色,個性又很像男人...去當圍事的還差不多。)而且保險商品都是有主管單位在管的,跟前一間公司賣的服務比起來,我可以不用丟掉自己的良心。

另一個吸引我的點在:有一位男主管分享,他們很重視團隊合作,沒有什麼誰輸誰贏這種事。在我大四那年,我才開始懷疑一件事:以前我是一個很要求完美的人,這到底是好還是壞?我覺得是壞居多吧。我會這麼要求完美也是被自己的家人逼的,而完美主義對我的人際關係一點幫助也沒有。我以前曾經喜歡過一個男生,雖然這個男生...當朋友的時候很好相處,但是喜歡上他之後才發現,這人竟然仗著自己是學霸就看不起人。如果完美的人就是這麼討厭,我寧願放棄完美來換一段我想要的關係。我已經受夠那種鬥個你死我活、還要被長輩拿來瘋狂比較的生活了。

因為覺得這工作有挑戰性,發展又好,所以我接受了。我就是這樣進入保險業的。

對於保險,以前我也是有一種「應該不會用得到吧」的心態,但是實際接觸了之後才發現:你永遠無法預測明天和意外,哪個會先到。

在我大學畢業之前,一直到我大學延畢的前半年,我曾經有段時間因為運動傷害而導致行動不便。雖然沒有嚴重到要開刀,也沒有對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,但是幾個月累積下來的醫療費用,對一個沒有收入的學生來說也不是小數字。這種小病痛就已經很困擾了,如果是更大的病痛呢?(如果沒有全民健保,搞不好我當初花的錢會更多。)

因為了解到保險是好東西,所以我也就不那麼排斥了。

但是做了一段時間之後,我開始對這份工作產生了懷疑。(其它的原因我就不多說了,這篇我就針對保險業本身。)單位是這樣教新人的:因為意外險/醫療險是消費性的產品,而且幾乎人人都有,所以沒什麼商機。財富型的商品因為沒有限制,所以商機比較大。主管一直不鼓勵我們向外學習,但是我們每個月都有聯合早會和教育訓練課程,怎麼可能不接觸到外面的訊息?我開始懷疑:財富型的商品真的是必要的嗎?

我的另一個疑慮是:雖然「好東西跟好朋友分享」是人之常情,但是...早在脫離學生身份到找到這一份工作中間的半年,我就已經在重新思考「朋友」的意義了。單位只會教新人從親朋好友下手,那像我們這種「社交品質不良」的人該怎麼辦?(我很早就有這個認知了:朋友多不代表人脈廣。)單位每個禮拜都在徵人,卻沒有去了解這些人的條件,賺不到錢的人也多的是,難道主管從來沒有想過要做點什麼來幫助大家嗎?

後來...我為什麼離開這份工作不是重點,但是離開的8個月後,我又跳槽到其他公司的單位了。

但是在這個單位的狀況並沒有比前一個單位好。這個單位還是只會教新人從親朋好友下手,甚至主管連成本觀念都沒有。

我會選擇回到這個行業,就是希望可以從頭開始。但是那時候我最常聽到的兩句話就是「你以前不是做過同業嗎?這個你應該要會吧!」「怎麼比你晚來的人都開始報件了,你還沒有?」在我以前的單位,經理很重視新人的學習態度,所以不接受從同業跳槽的人。我都願意歸零學習了,為什麼這些主管卻不願意讓我「歸零」?

而且在我的團隊還有一個很要不得的狀況:我們的區經理是一個公私不分的人。到職不到兩個月,我就開始跟她意見不合了。我認為用人情拉生意並不是一件很恰當的事,這也就是為什麼,選擇這一份工作之後,我開始重視專業能力。但是她不只一次為了想幫我,想要騷擾我身邊的人,甚至還常常問我一些輪不到她關心的問題。(例如:我跟某個人從大一就認識了,我跟那個人有沒有過曖昧關係?不要說那個人在大學時期有女朋友,我不知道她問這問題的用意是什麼?我不是會把追求者當工具人或提款機的人,對我來說,不愛就是不愛,我不會讓對方有任何不符合現實的期待。)

待得越久,我越發現,這個單位還有一個狀況比我前一個單位更糟糕:很多事情都沒有一個可以遵循的標準流程。在我以前的單位,新人到職之後都是接受一樣的職前訓練,主管晉升之前也是接受一樣的訓練,反觀這個單位...職前訓練是什麼?主管晉升之前有受過什麼樣的訓練嗎?在我看來,什麼都沒有!整個單位就是一盤散沙。

因為經理在面試的時候答應過我的事都沒有兌現,我還是一樣賺不到多少錢,所以...這是我離職的其中一個原因。

後來在2015年底到2016年初發生一件事,讓我決定不再回保險業了。

那時有一個業務單位想挖角我,而且還開了很優渥的條件。一開始我其實是不相信對方的,我打算放對方鴿子。但是因為我那時候很需要一筆錢,而他們公司有保障底薪,所以我還是回原公司辦了離職手續。

保險業的註銷登錄手續要兩個禮拜,沒想到在流程走完之後,對方不是馬上叫我去上班適應環境,而是很急著要幫我辦登錄手續,等到登錄完成之後才通知我去上班。那時候剛好是12月下旬,雖然那間公司的制度不太一樣,但是就我所知,大部分的保險公司在每個月的20~25日是不會處理人事上的作業的。等到他們通知我去上班,又是兩個禮拜之後的事了。拖這麼久,我很難不覺得這個單位是不是有問題?

沒想到在到職的第二天,我一直在懷疑的事就成真了。他們所謂的保障底薪根本就是「專案底薪」,就是要達成一定的條件才能領到。公司會分配服務區域,這是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,因為這樣我就不用看那些「親朋好友」的臉色了。(如果你想要測試一下你的社交品質,你可以去做保險業務看看。)沒想到服務區域也是專案福利的一部分,一開始還是要從親朋好友下手就對了。我能用的人脈早在前兩份工作就都用完了,公司規定是死的,人是活的,他們是不能變通一下嗎?

做到第五天之後我開始在想,如果繼續待在這個單位,結果搞不好會跟前兩份工作一樣。所以第二個禮拜我就提出離職,連一個月都不想給他們了。浪費我一個月就算了,我還為了他們推掉一個工作機會!

 

後來我發現,這三個單位都面臨一樣的命運:在成立的3年內被裁撤。

我發現即使是年輕的主管,他們的思想還是很「老派」。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,要銷售當然很容易,但是換成在現在,你覺得哪個年輕人不會用Google(或是任何一種搜尋引擎)?要買保險的人不會做功課嗎?更不用說現在還可以透過網路投保呢。

我還記得那個讓我決定不再回保險業的單位,當時的區經理是跟我同年的(事實上,他還是我一個高中同學的大學同學)。我發現他媽媽其實是公司的高階主管,難怪...我還在因為生活不穩定而不敢交男朋友,他居然就要結婚了(這是2017年的事)。原來是靠媽族啊,還好我離開了,不然如果我繼續跟著他,我能學到什麼嗎?

而且我還記得當初去面試的時候,對方跟我說他們是新成立的專案單位,而且只招收35歲以下的年輕人。本來在中部有兩個這樣的新專案單位,但是我還記得在我到職的時候,另一個單位就被裁掉了。

我發現很多年資超過5年的人(或是保守一點的說法:10年),他們對市場環境的變化是無動於衷的。公司的制度改得再好,只要人的心態沒有變,也只是換湯不換藥而已!

 

在2016年底,我曾經去聽過新銳商務平台的說明會。我記得那場說明會的講師是公司的總經理。

他一開始就分享了金融服務業的演變史:早期是只有銀行、郵局等金融機構可以賣理財商品。但是這樣有個缺點:因為行員需要具備多種專業,所以可能樣樣都不專精。後來才開始有專賣的行業(例如:保險公司)和部門,雖然從業人員有比較多的專業,但還是有個缺點:客戶只能接受公司單方面的訊息,難以比較各家公司商品的優缺點。再說,可能會有些從業人員為了收入,鼓吹客戶買高佣金卻不實用的商品。所以後來又出現一種行業:經紀人。經紀人可以比較各家商品的優缺點,所以客戶比較不容易被當「盤子」。

但是近幾年又出現一種新的形態:俱樂部。俱樂部裡面當然也會有專業的從業人員,但是俱樂部的形態比較偏向大家一起研究。

 

如果你沒有接觸過保險業的話,我來給你說一下壽險業在台灣的歷史。

民國36年 第一間保險公司成立(台灣人壽的前身)

民國51年 第一次開放民營

民國75年 開放外商成立分公司

民國81年 第二次開放民營

民國83年 開放外商成立子公司(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差別在:子公司是100%持股,分公司不是)

 

這幾年你應該有注意到這些新聞吧:國華人壽在2013年被接管,2015年國寶、幸福人壽被接管,友邦人壽在2018年2月裁撤業務通路。保誠人壽原本也有業務通路,但是在2009年把業務通路賣給中壽了。

 

如果你真的想做保險的話,我建議你不如去兼職做保險經紀人。

經紀人公司多半沒有業績壓力,你可以不用為了賺錢而丟掉自己的良心。而且經紀人可以賣很多間公司的商品,如果你是比較會為客戶著想的人,這樣的環境會比較適合你。甚至你還可以不用每天去公司打卡。

通常會去做保險經紀人的,很多都是從業務通路轉職的。有些保險業務單位會這樣洗腦新人:保險經紀人只能賣小公司的商品,而且很多公司不會把特定的商品放給其它通路去賣。但是如果你有認識的人在做保經,或者你可以上任何一間經紀人公司的網站去查,你會發現他們並不是只會賣小公司的商品。

如果你是在業務通路,你會面對很多競爭者。對外你要面對其它保險公司,不管你是在新公司還是老公司,你都會有需要面對的問題。對內你要面對那些愛搞內鬥的人,如果是不同單位的人,可能你的言行舉止都會被他們放大解讀或扭曲;你以為同單位的人就一定不會傷害你嗎?有些人為了求表現,踩著自己人往上爬也在所不惜。

我沒有做過保險經紀人,但是我發現保險經紀人通常比較不會把同行當成敵人。

 

還有,保持對環境變化的敏銳度。很多你以為是禁令的事情,其實並不是那麼一回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管理顧問Skadi 的頭像
    管理顧問Skadi

    組織管理顧問Skadi的職場/人性觀察

    管理顧問Ska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